房天下 >资讯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广西贵港市:优化产业结构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贵港日报  2015-02-10 10:26

[摘要] 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着力破解产业结构构比较单一、资源型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产业园区同质化低水平竞争严重等难题,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制造、食品加工、休闲养生、循环经济等主导产业,推动企业从重产品向重品牌、从重产量到重占有量、从重产值到重增加值转变,打造“百亿产业带、亿元企业群”。

○浔郁博议○

调结构就像磨好刀

余言

近,《贵港日报》对我市秋冬种植马铃薯的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据新消息,我市25.4万亩秋冬马铃薯增产已成定局,预计平均亩产量达4000斤,示范区平均亩产量可达5000斤以上。

读了相关报道,令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马铃薯已经列入国家主粮化战略,马铃薯将成为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又一主粮,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规模种植前景广阔;忧的是我市马铃薯产业结构单一,仅局限于“种植+鲜食鲜售”的传统模式,缺乏对其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龙头企业,无法大批量生产以马铃薯为原料的馒头、面条等主食产品和炸薯片、炸薯条等休闲食品,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从而缩小了整个产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了包括农民在内的从业人员的预期。尽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种植马铃薯的是可观的,但市场瞬息万变,未来的利润是否同样可观,谁也不敢打包票。我市荔枝产业的发展现状,就是值得引以为戒的例子。只有加快调整步伐,及早优化产业结构,才是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长远之计。

在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不但以马铃薯产业为缩影的农业结构需要调整、需要优化,二、三产业也面临着同样的任务。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既是抢抓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机遇的需要,也是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的需要,其作用就像磨刀一样。只有把刀磨利了,柴才能砍得更快;只有产业结构优化了,才能养精蓄锐,提升质量,脱胎换骨,使我市经济社会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去年底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我市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制造、食品加工、休闲养生、循环经济等主导产业,打造“百亿产业带、亿元企业群”,重点推进农业品牌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强旅游、现代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结合我市实际做出的重要部署,全市上下务必统一思想,真抓实干,为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市现代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报讯(记者苏少珍)以船舶修造、机械加工为主的现代制造业是我市传统工业。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自治区打造亿吨西江黄金水道的机遇及我市良好的内河运输优势,引导和激励现代制造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占有率及经济效益。2014年,全市47家现代制造企业实现产值共1408551万元。其中,17家造船企业建造各类船舶560多艘总载重吨215万吨,实现产值536697万元,分别是2005年的3.48倍、20.5倍和447.2倍,以造船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大中型企业成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总投资6.5亿元打造的西江重工基地项目是我市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促进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为保障和优化西江黄金水道运力、提高西江船舶标准化率,带动西江流域制造业升级而引进的产业项目,也是自治区层面推进的重大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14年8月注册成立,采取施工、生产双管齐下的方式快速推进。近日,记者在该项目现场看到,五六百名工人及技术人员正在现场施工作业,吊机隆隆,弧光闪闪,铁花飞溅;机械设备加工,船舶分段修造、组装合拢,LNG船舶改造……工地上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

据西江重工计量科负责人介绍,为了争取生产时间,西江重工项目采取一边施工一边生产的方式,建设和生产两不误。截至目前,水工工程1#船台已竣工,正在抓紧建设2#船台及主厂房、舾装码头工程,有望今年9月底前竣工投入使用;已完成4艘300吨油泵趸船建造下水,完成2艘3000吨柴油—LNG双燃料动力标准船型船体分段;艘3000吨柴油—LNG双燃料动力标准船型,计划于近日下水、试航。

目前,大中型制造企业已成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力量。西江重工基地是我市引进采用现代先进的分割制造工艺建造内河运输船舶、远洋渔船的大型综合修造船企业。该基地2015年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后,将具备年造船300艘、年修船200艘的能力,成为年产值达15亿元的广西区域现代化造船龙头企业,满足西江干线对船舶标准化、大型化、环保节能的需求,将引导我市船舶修造业向前发展。

除了西江重工外,目前我市大中型制造企业还包括江南造船厂、桂平大众造船厂、利维造船厂、清隆机械、广西五菱福达车辆有限公司等,这些大中型制造企业在思路上以谋生存、促发展为核心指导,主动寻求转型或提档升级,适应市场对制造业的新要求,近年来纷纷加大投入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改造落后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了建设“绿色西江、生态西江”,2014年以来,我市规模造船企业已纷纷将目光投向燃油耗能较低的绿色新能源船舶——LNG动力船舶,通过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推动企业升级。目前,我市已成为广西重要的内河船舶修造基地,生产的船舶不但满足西江运输业不断加快发展的需要,还逐步向修造远洋用船、工程船、客船、公务船、游艇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迈进,全市基本建成以高性能船舶产品为特色、具备现代产业体系、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内河船舶工业研发生产基地。

产业园区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体空间载体

广西清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前身是桂平市社坡镇的一家乡镇企业。过去,小打小闹,靠小铸件和机械加工起家,后来,逐步做大,在广西区内的球墨铸铁铸造生产行业中位居前列。为了顺应玉柴、柳工、柳汽等主要客户的经营战略发展框架要求,该公司搬迁到长安工业集中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2007年,清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在桂平长安工业集中区购置450亩土地,规划建设6万吨/年产发动机、汽车和工程零部件制造基地。项目投产后,为了参与全球采购竞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又于2013年10月,再追加投入1亿元建设机加工技改项目,通过数控装备建设4条自动化柔性生产线,配置先进的数控立车、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自动翻转机等及其它的工艺装备。项目建成后可年产48万件合格飞轮、飞轮壳、曲轴箱等发动机核心零部件,形成工业总产值10亿元的年产能力,年上缴税金7000万元、利润4000万元、用工3000人,成为广西铸造行业龙头企业。

清隆机械有限公司是我市现代制造业近年来提档升级扩能并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为进一步引导我市现代制造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有规划地把全市大中型现代制造业引进到各工业园区进行集约发展。全市为此打造了“三个基地”:即“建造基地”、“修船基地”和“拆船基地。至目前,已成功地将市江南船业公司、广西利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广西万里船业有限公司等修造船企业纳入贵港(台湾)产业园船舶工业集中区;将清隆机械有限公司纳入长安工业集中区;桂平市大众船舶修造厂和桂平市广信船舶修造厂前后2公里的岸线范围规划为桂平长安工业集中区造船工业集中区。目前,我市已在每个船舶集中区内布局了1到5家船舶生产企业、1家修船企业、1家拆船企业,若干家船舶配套企业,以发展船舶修造和汽车机械配套作为切入点,逐步引导机械制造、机械配套产品及船舶制造业、船舶配套与船用配套产品交易市场的集聚。

与此同时,通过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在郁江两岸各工业园区布局工业企业,随着贵港辖区内的粤桂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园、钢材加工物流园、皮革城、陶瓷城、服装加工集中区、苏湾木业加工集中区等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品牌企业不断加盟,集聚发展,使贵港的货物从过去中转煤炭、矿石、大米等为主,转为吞吐本地建材、白糖、钢材、五金、木板、服装、皮革、陶瓷等货源为主,沿江产业发展进一步带旺了航运业,也带火了船舶制造业。

食品加工业:依托资源优势迈向高端

1月28日早上,位于港南区湛江镇的港南区丰港粮食制品厂内,工人正将一箱箱米粉通过运输带搬上集装箱。这一车20吨的米粉将运往深圳,通过水路出口到美国。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食品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产业之一,规模总量目前仅次于建材产业、纺织与皮革产业。去年1至11月,全市食品加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达100.26亿元,同比增长19.39%。产业构成特点鲜明

我市是广西重要的商品粮、蔗糖、水果、肉桂和畜禽生产基地。立足资源优势,我市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通过引进和扶持食品加工业项目建设,使食品加工业逐步成长为优势产业之一。

我市粮食加工拥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粮食加工产业更是蓬勃发展,至目前,全市有粮食加工企业140多家。市港九粮食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依托我市盛产优质大米的优势,主要生产原生态米粉、螺旋藻米粉、红米米粉等,产品出口美国等多个国家。去年,该公司出口产值达3000万元。

目前,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业403家,已经形成粮食、食糖、茶叶及含茶制品、豆制品、食用油、乳制品等28类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有大米、米粉、白砂糖、茶叶、腐竹、乳制品、酒类、食用油、糕点等400个品种。其中,米粉、腐竹等出口欧美、东盟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的畅销食品。龙头企业崛起迅速

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是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骨干力量。我市按照“扶优、捧大、扶强”的原则,引导企业走招商引资、市场融资的路子,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培育壮大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各类食品加工企业都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有60多家,涌现出了广西贵糖集团、贵港甘化集团、广西乳泉液酒业、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永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经济实力强、装备先进、技术水平高的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这些企业还建成了原料蔗、无公害优质谷、茶叶等一大批食品加工生产原料基地,基本形成了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管理格局,保证了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

广西雄达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粮食精深加工、生产优质大米为主的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放心粮油加工示范企业”。该企业占地面积60亩,有仓库22幢,仓容5万吨,拥有国内先进的全自动精米生产线2条,年加工精米10多万吨。公司还建立有6万亩优质稻、无公害水稻、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实行“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模式,是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领军人。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益海嘉里(贵港)粮油综合加工项目和扬翔肉鸭深加工等食品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品牌建设迈向高端

我市在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链条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加快实施精品战略,以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为主攻方向,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一系列精品系列产品在市场上独领风骚。近年来,我市着力抓好制糖、粮食、茶叶、果品、肉类、加工,形成了一批在区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先后争创了20多个产品,“桂花”牌白砂糖、“福穗”牌大米、“金利”牌大米、平南桂圆肉、覃塘毛尖茶、桂平西山茶、罗秀米粉、金田淮山等一批产品享誉区内外。

食品产业,安全是基石。在发展食品工业的过程中,我市将其作为“道德工业”来打造,着重引导企业构建全程安全、放心、健康绿色的食品产业链条。严格的质量管控,使我市的食品产品不但有良好的市场信誉,而且跟得上国际潮流,适应欧盟、东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乎苛刻的限量标准,逐步迈上了高端品牌的行列。

本报记者蔡恒敏

生态风光好旅游新一极

——我市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侧记

近日,平南县镇隆镇千亩油菜花傲寒绽放,芬芳醉人,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镇隆镇千亩油菜花基地是我市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的一个示范点。去年秋收以后,我市便将秋冬种与观光休闲农业结合起来,在北环路沿线的港城镇石寨村醉美乡村生态园和覃塘区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等处建立5000亩核心示范样板,带动南梧、贵玉和贵武二级公路,以及南广高铁贵港段沿线油菜花种植带,辐射面上重点区域种植,打造今春“万亩油菜、十里花海”景观,配套推动菜油加工、菜花养蜂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有较好基础。早在2006年12月,常有农家旅游活动的桂平龙门亚热带水果园、平南石硖龙眼母本园、平南大玉余甘果园已通过了自治区旅游局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组的验收,成为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桂平龙门亚热带名优水果实验示范场当年接待区内外游客2万多人次。

距市区仅5公里的老鸭山庄,是我市较早建设的生态休闲旅游示范点。该山庄占地530亩,初以名贵兰花种植和各种苗圃花卉观赏及茶艺等示人,淡见“农业观光”之味,后逐渐增设球馆、垂钓池、烧烤城、餐饮、游泳池、多功能会议厅及野战营等场所,并于2008年4月成立全市大型生态休闲娱乐度假村。

与主要渲染田园风情的老鸭山庄不同的是,2009年6月,占地5000多亩,以弘扬历史文化主题,打造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场所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平南龚州生态园一期工程人文历史公园开工建设,2013年年底竣工。该公园的建成,让平南人民在休闲中重温平南历史。去年底启动的二期工程,将以鱼塘为主线,把基地原有山体、湖泊、果林连成一个具有潭、溪、湖、池、沼等形态的湿地景观体系,其中配套餐饮和运动场所,做足生态旅游文章。

与平南龚州生态园紧紧相依的平南奇湖山庄,在休闲观光、无公害果蔬种植、园艺培植之外,不时举办书画、根雕、奇石文化展览,展示了田园风光中人与自然和多种文化的立体层次,使农家乐旅游提升了品位。

具有“荷城”之称的贵港,去年尽情绽放荷的魅力。去年6月至9月,我市举办了首届荷花展系列活动,以“和文化”为主线、“美丽贵港·我爱荷城”为主题的赏荷大型活动之热浪持续整个夏季。这份盛况源于八方游客对我市生态、休闲和文化底蕴科学结合的认同。港南区湛江镇平江村新屋屯,覃塘区覃塘镇龙凤村平田屯、姚山村群山屯等多处乡村千亩荷田景区,与城区南山寺景区、学校、机关单位、广大市民家中所培植的盆栽荷花相得益彰,百里清香,让游客心醉神驰,流连忘返。

首届荷花展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市悠久的“荷文化”和独特的“荷魅力”,树立了贵港旅游荷文化品牌,掀起了“赏荷花”、“品荷菜”的文化旅游热,极大地提升了我市农业休闲旅游知名度。去年7月4日至6日,覃塘区举办的“荷家体验在覃塘”系列活动,覃塘镇平田屯、姚山村群山屯的千亩连片荷花基地吸引了市内外游客10万人次,有效推介了覃塘莲藕产业,推动了覃塘区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的规划建设,走出了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成功步伐,为探索农业休闲旅游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市在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上乘势而为。去年秋收后,在自治区农业厅“冬种绿肥”项目的扶持下,港北区港城镇石寨村醉美乡村生态园播下近400亩油菜,桂平市、平南县、覃塘区也在公路沿线适宜地段,以城郊农业观光旅游型的方式打造连片油菜花基地,全市将呈现“万亩油菜、十里花海”景观,其所带来的旅游效应,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据了解,每亩油菜花可产菜籽100公斤左右,亩产值约1000元。同时,油菜本是绿肥,摘完菜籽后茎叶可以肥田。

把地方民俗、物产变成特色,充分体现自然风景、人文风情及农家生产生活的和谐,是我市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综合反映。去年,平南县成功举办的“游生态平南·品石硖龙眼·探南汉状元”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接待游客超过6万人次;港北区利用位于浔郁平原中部、水陆交通较方便之利,近年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以田园草莓节、三月三、六月六、壮乡歌会、登山节等活动为载体,大力挖掘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展住宿、观赏、采摘、钓鱼、民俗风情、休闲度假、健身养生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

本报记者张日芳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纪实

本报记者蔡恒敏

一根甘蔗,传统的制糖工艺是“甘蔗→制糖→蔗渣”,通过技改,现在实现了“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或者“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制糖产生的蔗渣、废糖蜜、滤泥等废弃物经过处理后全部实现了循环利用,生产废弃物利用率达100%。

近年来,我市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为目标,积极探索破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战略,以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实现工业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系统工程,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突破“瓶颈”谋突围

贵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新兴港口城市,位于西江流域中部,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40余种,其中,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锰、铝、粘土等矿种储量大、品质优,是我国金属与非金属资源的宝库。

面对优势资源和碧水蓝天,如何突破传统工业“资源开发——污染——治理”的“瓶颈”?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谋划了蔗糖、木薯、水泥、垃圾污水处理等多个循环产业链项目,力图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等相互关联、左右支撑、协作配套、循环发展的增长方式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发展模式,达到资源利用效率大、环境保护优和经济效益佳,为我市突破资源对环境的制约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2001年,是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这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复同意成立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生态链,贵港制糖工业形成了“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和“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两条资源综合利用工业链,制糖产生的蔗渣、废糖蜜、滤泥等废弃物经过处理后全部实现了循环利用,生产废弃物利用率达100%。

2005年10月,广西贵糖集团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批),近又通过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组织开展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的验收。由此,该集团实现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形成生态工业园的雏形,初步建成了制糖、造纸、酒精、水泥、轻质碳酸钙的工业共生体系,制糖生产废弃物利用产品的产值已经大大超过主业蔗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生态工业链。

大胆探索尝甜头

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发展理念上的创新,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大胆探索,通过抓大限小、扶优扶强、整合资源、优化资产,对全市的锰、石灰岩等矿产资源进行整合,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引领,规模开发,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基础。同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为着力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整治存量污染。

水泥产业一直是我市建材行业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为了降低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2013年,我市基本关停了高耗能高污染的立窑水泥企业(特种水泥除外)。水泥生产集中到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华润水泥(贵港)有限公司、台泥(贵港)有限公司3家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全部产能的90%以上。我市水泥生产企业朝大型化、现代化、高效低耗、节能环保方向迅速发展。

“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就很难生存下去。”广西金源生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克深刻体会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2008年,广西金源生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在桂平市投资1亿元,建成年产8万吨酒精生产线。该公司采用目前国内先进的技术,实施“木薯加工—工业品—清洁能源—饲料—有机肥料”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实现了附加值的大化,还很好地保护了环境。该公司获批“自治区工业循环经济先进企业”称号。

战略推动显成效

循环经济之于贵港,不是局部,而是全局,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唱主角、起统领作用。

从探索中尝到甜头的贵港人开始将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战略层面,市委、市政府加以引导、规划,完善循环经济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加快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2014年,我市循环经济迎来了新纪元:12月21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项目点火试运行,标志着在广西运行的综合性资源利用产业项目——广西贵港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示范基地正式投产;同月29日,粤桂(贵港)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工建设,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两广合作踏实落地的重大项目。

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项目是广西贵港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示范基地的一期项目建设内容。示范基地计划投资8亿元,将建设一个集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餐厨垃圾、市政污泥等各种废弃物处理于一体,同时兼具教育、科研、能源循环利用功能的综合性资源利用项目。

粤桂(贵港)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我市与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园。2013年,时值广东、广西两省区正向国务院提出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请求。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提出将贵糖集团搬迁到中国华电集团贵港发电有限公司附近,打造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动糖纸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10月,我市与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投资与合作协议书》。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同年12月正式动工建设。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不断创新实践,目前,我市已在制糖造纸、酒精化工、水泥制造、铁合金冶炼、污水处理、林板产业等实施循环经济运行。全市资源综合利用规模日趋扩大,推动了钢铁、制糖、电力、建材等行业的废气、废渣和余热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贵港:打造西江流域城市现代物流中心

近年来,我市依托区位优势,抓住建设黄金水道、打造西江经济带等机遇,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港口物流为主、水陆联运的物流体系。2014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5242.2万吨,增长7%;集装箱吞吐量12.3万标准箱,增长9.6%;水路货运量1.09亿吨,增长20.4%;公路货运量8971万吨,增长7.7%。

我市区位优势独特,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联通东南亚,具有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优势,是广西水陆联运的交通枢纽,也是大西南地区东向出海的便捷通道。贵港自古直至上世纪中叶就是广西重要的交通枢纽、政治军事重地和商贸集散地。国家铁路干线黎湛铁路复线贯穿全境,与南昆线、黔桂线、湘桂线、枝柳线相通,连接贵港与西南、中南地区;南广高铁穿境而过,是连接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广州至昆明、贵港至梧州、桂平至来宾、贵港至合浦、贵港至隆安等5条高速公路,国道324线、209线和省道211线、212线、304线、323线等公路主干线构建成我市公路主骨架,公路可通达区内外各地。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流经贵港辖区达287.6公里,溯江而上可达南宁、百色、龙州,顺江而下30个即可通粤港澳,贵港至粤港澳常年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对于承接云南、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与广东的联动有着很强的中枢作用。公路、铁路、水路相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使我市成为沟通中西部、珠三角联结北部湾的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也是大西南出海、出口主要水陆通道经过的重要城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给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打造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贵港港正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型码头,重点建设郁水、猫儿山、苏湾、棉宠、武林五大作业区,以“前港后园”的模式大力推动港口经济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连年攀升。截至2014年年底,货运泊位有159个,其中2000吨级以上泊位28个、1000吨级泊位14个、500吨级泊位117个,泊位总长9613.5米,全港年吞吐能力为4853万吨和25万标准箱,水路运输船舶3006艘,运力371万载重吨。贵港港已从长期以来的“中转港”发展成为“货源港”,我市基本形成以港口物流为主、水陆联运的物流体系。2014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广西内河港口吞吐量的46%,水路货运量占广西内河水路货运量的64.02%,水路货物周转量占广西内河水路货物周转量的

53.80%。

随着各项设施的不断完善,贵港内河港口水运费用低、运量大、能耗低等优势更加突出,吸引着众多的投资者,物流企业入驻质量不断提高,中远集团、中海集运、红星美凯龙、上亿汽贸城等一批国内知名大型物流企业相继落户我市。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区域项目经理邬玉勇说,该公司在广西率先选择落户贵港,主要是看中贵港的交通运输优势。该公司的货物主要从广东来,又比较大件,无论是走水路、铁路还是公路,都非常便捷。目前,全市注册的物流企业有396家,其中道路货物运输企业152家、跨省水运企业119家、港口经营企业101家、水路运输服务企业24家。全市港口经营企业堆场面积33.9万多平方米,仓库面积9.3万平方米,个体交通运输户2.91万户,直接和间接从事物流业人员约5.12万人。

今年,我市抓住国家把贵港列入二级物流节点城市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物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们正在编制《贵港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按照把贵港打造成为西江流域城市的生产配送中心、生活配套基地和区域性航运枢纽中心的发展目标,按照‘物流基地——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三个层次进行节点空间布局,逐步构建多层次、多级别的空间发展格局,建设与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相配的现代物流中心,实现贵港现代物流业的新飞跃。”市发改委主任罗联华说。

本报记者黄荣欢实习生方志伟

北环家居建材物流中心项目加快推进

本报讯(记者黄荣欢实习生方志伟)1月27日,在北环家居建材物流中心(红星美凯龙物流园)项目建设工地现场,记者看到,5座高耸的机械吊架不断将建材吊送至工地内,货车和运土车穿梭往来,100多名工人正在繁忙工作着,整个建筑工地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北环家居建材物流中心(红星美凯龙物流园)项目位于市中心城区中山北路与龚州路交汇处西北角,是我市2013年引进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同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计划2016年12月竣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160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是集批发、零售、品牌展示、商务洽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多业态复合的建材家居商贸物流中心。红星美凯龙是目前中国家居流通业的领导品牌,自1986年创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长沙、重庆、成都等100余座城市开办了140多家商场。近年来,红星美凯龙开发华南、西南市场,将在广西建设6至8家家居建材市场,贵港就是其中之一。

“选择在贵港建设红星美凯龙物流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看中了贵港的区位优势。贵港是广西重要的交通枢纽,下可通广东直接出海,上可达南宁等城市。有多条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全市,同时具备5000吨级的航运通航能力。从广东出发的货轮,可通过水路到达贵港后,再通过贵港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进行转运,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发展中心广西区域项目经理邬玉勇告诉记者。

据了解,我市原有的家居建材市场大多属于零散经营,比较低端,基本处于购物环境看天气、货品质量看人品的状况。红星美凯龙将中国传统商铺模式与西方ShoppingMall模式相结合,形成环保、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购物环境,“所有售出商品,由红星美凯龙负全责”的服务,为贵港的家居建材市场注入了一种新的销售模式,促进现有市场的规范与改革。“我们要建的不仅仅是一个大卖场,而是一个高品质的家居物流园,让消费者参与居家审美体验,普及居家美学,让消费者感受家的味道。”邬玉勇说。

“贵港的良好投资环境也是吸引我们的因素。”邬玉勇说,“市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宽松优惠的政策,提供1亿多元的市场培育金,并且在项目运营后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无论是项目的前期工作还是建设过程,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服务,让我们安心放心地在这里发展。”目前,该项目2号楼已经封顶,8号楼、3号楼正在抓紧施工,春节前施工面积将达到8万平方米。预计今年10月份,一期工程即可投入试运营。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交易建材50万吨,交易额可达30亿元以上,上缴税金1.5亿元以上,实现利润5000万元以上。

延伸阅读:

广西贵港市冬春水利建设计划完成投资8亿多元

广西贵港市:凝心聚力抓项目 三年目标变现实

广西省贵港市港南区依法拆除“双违”建筑34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